引:无论是在老上海的图片里还是电影中,我们经常会看到一座全部由钢架结构搭起的桥梁,桥上车水马龙,桥两边是穿着旗袍的上海女人和坐在桥边等客的黄包车夫,桥下是缓缓流淌的苏州河……这样的景象已经深深地印刻在了很多上海人的脑海中,而在他们的记忆里也始终保留着这么一座桥——外白渡桥。
闻名中外的外白渡桥是旧上海的标志性建筑之一,处于苏州河下游河口,位于黄浦公园西侧,架在中山东一路和东大名路之间的苏州河河段上。是一座全钢结构的桥梁,两跨52.16米,宽18.3米,是上海市区连接沪北、沪东的重要通道,过桥人流量和车流量很高。这座旧上海的标志性建筑之一,如今,又有多少人知道它的风雨历程呢?
现今的外白渡桥,其实已经是第三代了。
★历史上的外白渡桥★
新上海人已说不清苏州河的来源,而一些老外也一直误认为苏州河位于苏州。外白渡桥让我们重新追溯城市发展的起源。
著有《上海历史上的苏州河》一书的郑祖安介绍说,1856年,苏州河上第一座木质桥梁在靠近黄浦江河口上建成,名叫韦尔斯桥。它由英国人韦尔斯出面组织建造,桥体中部可以在涨潮时自由开合,满足船只通航要求。后因该桥的位置在原本各个摆渡口中的最外侧,上海人都习惯地称之为“外摆渡桥”。虽然,苏州河上有了一座比较像样的桥,但每次过桥都要付上一笔对普通百姓来说不太合算的过桥费,市民对此怨声载道。1873年工部局遂在韦尔斯桥边另造了一座具有同等功能的木桥,市民因为不用再交过桥费而将这座木桥称作“外白渡桥”。1906年,工部局又将外白渡木桥改建成钢桁桥,并于次年年底通车。
★第一代桥★
第一代外白渡桥建于1856年,名为“威尔斯桥”,是座木桥。它是由供职于怡和洋行的英国人威尔斯和宝顺洋行的韦韧、霍梅等20人(多为洋行经理或鸦片巨贩)凑资组起的“苏州河桥梁公司”(中国有史以来第一家以桥梁建造为主的公司)投资建造的。桥长137.25米,宽7.015米,中间设活动桥面,船只驶过时须起吊。
★第二代桥★
造桥纯粹为牟利的威尔斯等人曾声称,上海道台特准许其专利,人行需交“过桥税”,且只向华人收税,外国侨民车辆及仆役一概免去。继之,上海居民愤起抗争,粤人詹若愚就在今日的山西路口设置义渡,免费接送两岸过路华人,以示不屈。因市民不再付钱,乃称之为“白渡”。 租界工部局迫于众怒难犯,于1876年在威尔斯桥近侧造了木质浮桥,过桥免费。因其毗邻外滩公园,当年的英国人叫它“花园桥”(Garden Bridge)
,并在桥头立铜质纪念碑刻字记载(1949年后铜碑被毁),而百姓则直呼为“外摆渡桥”。 从此,这里过桥不再付费。而威尔斯桥则由工部局拆除。这也是第二代桥——“外白渡桥”的由来。 后来数十年,民间口误,读音成“外白渡桥”,于是,约定俗成地沿袭下来,再后来,历史走到今天,这其中的“涵括”早已经不止是一座桥的名字。
★第三代桥★
到了光绪年间,木桥几经补修,以不能适应交通发展的需要。工部局决定另建新桥代替。光绪32年,打下第一根桩,第二年竣工。该桥上部结构为下承式简支铆接钢珩架,下部结构为木桩基础钢筋混凝土桥台和混凝土空心薄板桥墩,两孔跨经组合各52.12米,梁底标高5.75米,桥面铺设电车轨道。这就是第三代外白渡桥。新桥于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交付使用,晚于法国埃菲尔铁塔十一年。桥宽18.29米(其中车道10.97米,人行道7.32米),长52.12米,为当时技术最新的钢铁结构
工业革命的成果,科学技术的发展,铁架桥梁兴起于18世纪的英国,钢架桥梁兴起于19世纪的美国。白渡桥是中国第一座全钢结构桥梁,由当时上海公共租界工部局主持修造,所有钢材料皆从英国进口,由英国工程技术人员完成整座桥梁的设计和架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