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中国艺术家网 >> 文化新闻 >> 独家专题

“小学大学结对子”是艺术教育的良药吗?

编审:佚名 来源:本站原创 发布时间:2014年06月20日 点击数:

近期,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发出《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关于高等学校、社会力量支持中小学体育美育特色发展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号召北京高等学校和社会力量发挥在体育、美育方面的优势和引领作用,帮助中小学全方位、多样化、深层次地开展学校体育、美育工作。

  消息一出,北京市中小学生家长、高校教师及媒体在内的多方都对北京市教委此次工作规划给予好评。此举对饱受诟病的中小学教育有如一剂良药,至少在体育和美育层面的突破让各方仿佛看到了改进的希望。但是在好评和希望的背后,各种不同的声音和担忧更是不容忽视。

  “结对子”形成合力、盘活资源

  据了解,北京高等学校、社会力量参与小学体育美育发展工作将从2014年9月1日,在全市义务教育阶段的140所小学实施,重点从一年级新生开始,采取滚动方式至2020年,并逐步普惠到小学其他年级。来自北京20所高校以及国家大剧院、中央芭蕾舞团、北京京剧院、中国合唱协会、中国音协管乐学会、驻京部队等社会力量,将围绕小学文化建设、课堂教学、社团发展、教师培养、理论研究等五个方面,通过在小学挂牌基地学校、特色学校、项目实验学校、艺术家工作室、体育俱乐部等形式,全方位、立体化支持小学体育和美育的发展,参与首都基础教育办学。

  《通知》要求“市级财政拨付专项经费予以支持,区县根据《北京市中小学办学条件标准》负责专用教室和活动场所的建设,并配备体育、艺术教学和社团活动所需设备”,让合作办学在资金和设备方面有了保障。

  对此,有教育界人士指出,“高校与基础教育尤其是小学教育长期以来很少有交集,造成了事实上的资源浪费,难以形成教育的合力,而这次改革激活了小学和大学教育,协作中将产生巨大的增量,实现资源配置的双赢。这是教育决策者的大智慧,大手笔!”

  还有相关人士提出设想,教育或许能够通过市场、资源的有效配置获得各方利益的最大化,除依赖于本区有限的教育资源,还可以在学校或政府的主导下,借助于外区或社会上专业人士的力量。同时让基础相对薄弱的学校,在政府的主导下交由社会上的第三方承办,在这个思路下盘活教育领域和社会上的多方资源,探索深层次的合作。

  培养兴趣和技能成重点

  《通知》里对“小学大学结对子办学”提出了明确的目标,即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推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在小学阶段,使学生的体育素质、艺术素养得到提升,个性得到发展,并形成广泛的兴趣和爱好,基本掌握一至两项体育、艺术技能。”

  众所周知,目前我国教育选拔机制的不合理和教育资源的严重不平衡、社会超速发展导致的空前竞争压力,逼迫很多家长通过给孩子报各种各样的艺术教育培训班,让孩子掌握一项实用的技能,拿到一块进入好学校的“敲门砖”。这背后有家长们的无奈,小孩子的痛苦,功利化和实用化的教育把孩子们打造成了多能无敌的“拼杀机器”,少了人情和本来的学习趣味。

  我国知名小提琴演奏家宁峰(意大利“帕格尼尼”国际小提琴比赛金奖获得者)在接受中国艺术网采访时说,长期在欧美国家学习和演出的经历,让他看到欧美一些发达国家的孩子确实在很小的时候就已经接触到音乐,并开始学习乐器,练习最基本的技能。这对以后无论是艺术职业发展还是个人素养方面都有很重要的作用。他还强调,他看到的学习音乐的小孩子是轻松的、快乐的,仅仅是出于兴趣,没有被灌输过多的压力和竞争意识,音乐也就自然成为了陪伴孩子成长的一份乐趣。

  社会声音
 

  欧建平:“留给孩子再多财富,都不如留给他一门艺术”

  围绕“小学大学结对子”这一热点话题,中国艺术研究院舞蹈研究所所长欧建平对中国艺术网讲述了他在国内多所艺术院校担任客座教授和在研究国外舞蹈工作中的经验,认为北京市教委此次的政策出台是一件促进艺术教育的好事,这表明地方政府乃至国家都在重视文化艺术教育事业,希望好的政策真正落实到位,让更多的孩子受益。

  在采访中,欧建平教授动情地说,“在我来看,作为家长,留给孩子多少财富都不重要,如果能让孩子学会一种艺术技能,哪怕是学会欣赏一种艺术形式,这比物质财富要对孩子更有好处。因为孩子在从小长大成人甚至是一生当中,心里有了对美的寄望和享受,能够让人在孤独时不寂寞,能够遇到困难和问题时自我解脱。我们谈的艺术教育远不止是让孩子学会了什么工具性的东西,而是通过美的熏陶,实现了人生的教育,这会对孩子的身心和气质有非常好的塑造,更会对他们的生命有所关怀。”
 

  宁峰:小学生负担太重,“结对子办学”不容乐观

  宁峰坦言,当初父母培养自己练习小提琴就是想让自己多一个兴趣爱好,后来自己是因为真正的喜欢才一步步的走上了职业道路并取得了今天的成功。但他对北京市的这次“小学大学结对子”并不看好。他为记者对比了国内小学生与欧美小学生的学习内容,认为国内的小学教育中有很多内容都是将来工作和生活中甚至是一辈子都用不到的,对思维和人文素养的培养也很有限,而这些学习内容却占据了小学生一天当中的大部分时间。另外,加上完成繁重而又高难度的家庭作业时间,小学生学音乐和学体育,享受音乐和体育的时间所剩无几。没有时间去做的事,也不会有人能够做得好。

  他还提到,音乐教育在大学阶段和小学阶段是截然不同的内容和形式。孩子小的时候更多的是基于兴趣的一种感性认识和基础技术的练习,而大学教育则侧重对不同国家和音乐家的音乐风格、类型及更深度内容的认知与领悟。大学老师和大学生接所掌握的教学理念和知识,能否顺利的与小学生有效地融合,这些都还是个问号。

  家长:考核制度不改 课外班不停

  在对北京市一些小学生家长的采访中,绝大部分家长都认为,大学的优质教育资源能够进入小学,无论从资源的整合对接还是从小学生的受教育角度来说都是好事。家长们都表示,给孩子报各种培训班包括舞蹈、钢琴、美术等等,基本都是出于培养孩子的兴趣,提高孩子的综合素养来做的。

  但是,不可忽视的一点是,在目前现行的升学考核体系中,孩子如果能够有专长方面的成绩或者证书,就能有更多的优势进入更好的学校,因此当大学艺术教育资源进到了小学,如果不能解决考级和考证等的现实需求,特别是在“结对子”的教育质量还未赢得信任的情况下,家长的选择就是一边鼓励孩子在学校接受大学的艺术教育资源,同时还会继续在社会上的培训机构进行学习,满足考级考证的硬性需求。也有少部分家长表示,只会选择在社会上有教育品质和口碑的机构让孩子参与学习,不会轻易考虑学校里的普通教育,还有部分家长表示无论在哪里学都由孩子的兴趣来决定。

 城里孩子选择多,村里孩子谁来管?

  谈到北京小学生学习艺术课程的话题,中国儿童音乐学会会长、中国歌剧舞剧院民乐团团长魏雅鸣,首先肯定了大学和社会机构的资源整合这一做法。他在回顾自己多年参与的儿童音乐培训工作时,特别提到了那些让他记忆深刻的农村孩子。

  “有很多热爱音乐的孩子由于家里没有条件,学校也没有能力和师资让他们学习音乐美术这些艺术课程,于是就央求父母带着他们来到北京,找到我们要学习乐器。可是他们掌握的技术和知识基础太差,并不符合我们这里的要求。但是孩子们的那种对音乐的渴望深深打动了我,我们也是尽全力为他们创造更多的机会让他们展示自己的水平,同时给他们创造很多与城里孩子相互交流学习的这种环境,能让孩子们感受和学习他们就非常的开心。”

  针对国内教育资源严重不平衡的问题,特别是艺术教育在城市与农村整体巨大差距的情况,魏雅鸣强调,“短时间弥补这种差距是不现实的,我们更应该呼吁全社会都来关心农村孩子的教育,首先是让孩子们能有一所学校能够读书,然后才是艺术教育的逐渐普及……有一个农村孩子特别喜欢钢琴,可是家里买不起,学校里有一台,老师也不怎么会弹,于是他们就一起琢磨一起学,我们就建议这种经济条件稍差的孩子,可以先学学不用那么大花费的乐器,比如民乐乐器,二胡、笛子这些,既能满足自己对音乐的热爱,又能缓解家庭经济紧张的情况。”

  艺术教育培训机构随机应变

  中国艺术网采访了北京市在芭蕾舞教育品质和家长口碑方面俱佳的“当兔艺术教育”的创办人黄昕女士。

  “作为社会艺术教育机构,我们处在市场环境中,肯定会受到一些影响。相信有一部分家长会选择让自己的孩子在学校里接受大学和社会资源参与进来的艺术教育,这对大部分只负责艺术考级的机构来讲,是一件需要关注的事。很多机构也许会看行情,适当的调整自己的办学项目和课程,尽可能避免与结对子的课程撞车,让自己继续保有差异化的竞争优势。

  但是我们作为一家致力于只做教育不做考级的机构,最大的精力还在于打造自身的品质课程,让家长和孩子都看得到我们通过自己的艺术课程对孩子的那种影响,一定程度上说,小学与大学结对子不会对我们构成任何影响,相信了解我们的家长会继续信赖我们提供的教育。”黄昕自信地说。

  外地艺术高校演出先行

  将于今年10月份承办第五届全国青少年民族乐器演奏比赛的广西艺术学院,针对同一话题接受了中国艺术网采访。

  在得知北京市新近出台的这一政策时,校方人士表示广西艺术学院作为自治区的艺术类院校,在整合教学资源和扶持中小学艺术教育方面一直都有自己的特色工作。“我们一直在开展‘手拉手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我们学院的交响乐团每年都在全区的中小学举办多场演出,成效还是挺显著的。此外,我们暑期的社会实践也有艺术支教的内容,学院很重视服务基层、服务社会,正在进行的合唱音乐进中小学校园的活动陆续还会进入到自治区多个地区的中小学演出,我们把演出地点扩展到南宁之外的其他县市。”

  与北京市教委此次出台的改革政策不同,京外高校如广西艺术学院将演出带入中小学的做法,更多是在中小学校园内让艺术表演与学生们拉近距离,主要目的是用演出让学生感受艺术欣赏艺术,其暑期艺术支教内容显然是走在北京之前率先将艺术资源带到了地方县市等基层,让教育资源匮乏地区的孩子能够很好地领略艺术之美。但就上述《通知》要求的“在小学阶段,使学生的体育素质、艺术素养得到提升,个性得到发展,并形成广泛的兴趣和爱好,基本掌握一至两项体育、艺术技能”相比,还处于比较浅层的“艺术走出去”的形式,如何更好的让艺术教育在学生中间扎根并开花结果还需要做出进一步的努力。

  一点担忧

  “爸妈管”变成“学校管” 会不会导致孩子们集体装睡?

  据了解,在北京市部分教学条件和资源较理想的学校,大部分小学生都在低年龄段接触到艺术教育,并掌握至少一门艺术技能。这一方面是由于校方有魄力有资金给自己的学生开设相关课程,从小培养孩子的艺术素养,另一方面是因为很多家长在孩子学龄前就已经开始让孩子参加培训班,从而获得了进入这类学校的“优势”。同时,其他小学的学生也从来都不甘落后,由家长安排去学习艺术课程,为将来的“小升初”“中考”甚至是“高考”做好长期准备。

  但是,随着越来越多的孩子开始接触艺术教育,也必然会有一部分学生开始发现自己并不适合学习艺术课程,也不喜欢体育课程。也许他们更喜欢手工课,更擅长钻研机器人和小飞机,更喜欢和小动物小植物交朋友,这时就会出现一个问题:当政府和社会以及学校在整体推进艺术教育和体育教育的同时,那些喜欢其他课程的孩子怎么办?他们会不会有精神压力?会不会有孤独感?

  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副教授周濂在他的著作《你永远都无法叫醒一个装睡的人》中描述了一副幼儿园小孩子为了能够第一时间喝到冰爽可口的绿豆汤,而苦苦装睡,时刻准备着从床上爬起来的场景。对于始终在装睡的孩子来说,他们是在用宝贵的睡眠时间表演,在配合完成午睡的任务。你永远都无法叫醒一个装睡的孩子的时候,教育的本质究竟又是什么呢?

  当我们的结对子教育轰轰烈烈的开展的时候,请不要把那些“另类”的孩子变成“装睡”的人。

投稿/约稿/咨询:4008626001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中国艺术家网的立场,也不代表中国艺术家网的价值判断。

返回顶部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