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中国艺术家网 >> 文化新闻 >> 独家专题

我们要时时想到我们的文化正在消失,有太多的事情需要去做

编审: 来源: 发布时间:2014年06月18日 点击数:

视频测试之一

编者按:“我们要时时想到我们的文化正在消失,有太多的事情需要去做。”中国民间文艺家主席、著名作家冯骥才曾说。6月14日是我国第九个“文化遗产日”。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丰富而独特的文化内涵,它在薪火传承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如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情况参差不齐,有的逐渐凋零,技艺濒临失传;有的欣欣向荣,传承人的徒弟也成了大师。为重拾传统文脉,人民网文化频道特别推出《指尖上的国粹》系列报道,为您讲述“非遗人”的传承故事……

“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现年87岁的风筝大师费保龄一边念着白居易的长恨歌,一边用笔尖细细描绘比翼双飞沙燕。费保龄笔下的沙燕灵动可爱,栩栩如生,完美再现了曹雪芹风筝口诀中的华美姿态。“‘展眉喜兴发,顾眄神彩奕。喁喁多深情,绵绵无尽意。’如果你不了解这些故事,没有掌握口诀里的神与魂,就没法画。”费保龄如是说。

北京的风筝种类很多,但最具代表性的就是以燕子为题制作的扎燕风筝,北京奥运会吉祥物“妮妮”就是以此为原型。费保龄大师所作的扎燕风筝又被称为“曹氏风筝”,因为这种风筝源于一代文豪曹雪芹。

费保龄1928年生于天津,是“北京扎燕风筝制作技艺”的传承人。他自幼喜爱风筝,享受做风筝的淡泊宁静,更享受放风筝的自由洒脱。也许冥冥之中早已注定,他的一生会与北京扎燕风筝结下不解之缘。

识益友 重现曹氏风筝原貌

60年代,京城喜爱风筝的人习惯扎堆在天安门广场,那时的费保龄在风筝界就有了个“威名”——老费头。

1963年春天里的一天,费保龄在天安门广场放风筝。同为风筝爱好者的孔祥泽正好也来了,他走到正仰头放线的费保龄身边说:“您这个活真好。”当时,费保龄放的是一个五尺长的半胖燕儿,是按照当年王四的风筝活做出来的。费保龄一听有人夸他的风筝很高兴。他抬头看看孔祥泽手中拉着的线,说:“您这活不是金老爷子的吗?”这是行家夸人,一下子就能说出对方的出处。孔祥泽大喜,他邀请费保龄和他一起来复制《南鹞北鸢考工志》手抄残本上的风筝。

《南鹞北鸢考工志》在上世纪40年代流失到日本,孔祥泽曾跟随日本老师高见嘉十看到过这本书,并且描摹了一部分,上面记有21种扎燕风筝的制作方法,其中分为扎糊法和画法。这些扎糊法和画法都用歌诀形式表现出来。费保龄看到画诀后,就一头“钻” 了进去。画诀文字里所蕴涵的内容,似乎是另一种境界。他无法入睡,不论是白天还是黑夜,那些画诀一直在他的脑袋里面盘绕。“有时是一天两天,有时是一月两月,有时是一年两年,才能参悟其中的奥妙。”费保龄说,“多少个夜晚,我脑袋里的燕子一直没有栖息。”

从此,痴迷风筝的费保龄对残本不断研究,力图通过文字和图案来重现曹氏风筝的原貌,这一路走下来便是几十年。

闯美展 扎燕风筝飞出国门

70年代初,一些外国团体到中国参观访问,他们想买中国特色的手工艺术品留作纪念,但是没地儿可买。周恩来总理知道了这个情况,提出搞一个全国工美展览,把全国的工艺美术品都组织起来。

1972年9月3日,第二届全国工艺美术展览会在北京民族文化宫开幕。那时,费保龄还在北京宣武区人民银行工作。他通过朋友得到了一张参观券,到民族文化宫参观。在展区转悠了一大圈儿,偌大的展厅中竟没有老北京扎燕风筝。这下,费保龄急了。他找到展览组委会,要求参展。

工作人员问:“你是干什么的?”费保龄拿出工作证。工作人员看了看,觉得不可理解:“银行和风筝有什么关系?”费保龄说:“我会做风筝。”工作人员觉得他无理取闹:“你要说会数钱我还信,别跟我们说做风筝的事啦。”于是把费保龄推出门去。

费保龄心里憋了股劲。这展会他还非进不可了。那个年代跟现在不同,到处都是“高墙”,想找个门路都不知道到哪去找。转来转去,最后找到了在王府井大街上的中国工艺美术服务部,就是现在的工美大楼。当时这里只是一家以接待外宾为主的出售工艺美术商品的小店铺。费保龄至今仍清楚的记得当时工艺美术服务部里接待他的两位经理的名字。他们一个叫苏立功,一个叫姚连生。费保龄说:“我也不让你们太为难。我把我做的风筝拿来,你们给专家看看。他们要说行,我就展;要说不行,那我也就不费这心了。”两位经理说:“好。你拿来吧。”费保龄转身回家就把风筝拿来了。

两位经理都是做工艺美术商品的行家,清楚什么是好货。看到费保龄拿来的风筝,俩人顿时眼前一亮。后来风筝专家们也看法一致:费保龄虽是个业余做风筝的,但他做出来的风筝堪称北京风筝流派制作的最高水平。费保龄由此顺利地进入民族文化宫参展,展厅还专门为他设了专柜。中央工艺美术学院院长张仃对他的风筝赞不绝口。后来,在一些重要的展览和对外工美交流时,张院长总不忘说一声:“让老费参加。带点老费的风筝。”

全国工艺美术展览由于受到各方面的欢迎,在民族文化宫展出结束后,很多作品又被转到全国农业展览馆继续展出。这一展就是三年。三年中,北京扎燕风筝一直是最受观众青睐的展出专柜。自此,费保龄名声大振。

1980年,为一心一意地制作风筝,费保龄调离了人民银行。这条消息被《北京日报》登在头版的显要位置上,引起了巨大反响。“我珍爱着这些风筝,曹雪芹每一件风筝都是中华瑰宝,为传承瑰宝,没点牺牲精神是不行的。”费保龄说。

为传承 只做风筝从来不卖

费保龄几十年一直住在北京南城法华寺街一处低矮的平房里,他制作风筝无数,却从来不卖风筝。用费老自己的话说,他只是一个“爱风筝,喜欢研究风筝的人”。“如果我当年不离开银行,我就不至于住这儿了,早住大房子了。但老祖宗留下的东西不能丢啊!”费保龄说,“曹雪芹为什么要写这本书?‘以废疾而无告者有其养也,济人以财能解燃眉之急,济人以艺可以养家糊口’,是帮着穷人活命的,这个德多大啊!我如果不把曹氏风筝原汁原味传下去,对不起祖宗!”

费保龄不担心风筝技艺会失传,他说:“只要是热爱风筝的人,我就愿意教,只要能把传统技艺传承下去,我绝不保留,真善美的东西,总有执着的人坚持,风筝就是这样。”

背景介绍:

曹氏风筝是根据曹雪芹《南鹞北鸢考工志》工艺复制出来的风筝,起始于乾隆十九年左右。北京扎燕风筝传承于曹氏风筝一脉。2008年,以费保龄为代表的北京扎燕风筝被列入第二批北京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之后,又进入了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公示名单。

关于曹雪芹的风筝谱的典故:曹雪芹有个朋友叫于景连,当兵成了瘸子,生活艰难,去找曹雪芹寻求帮助。得知北京某王府的公子哥买风筝就会花掉几十两银子后,曹雪芹就做了几个风筝送给于景连让他卖了暂时糊口,没想到竟然卖了个好价钱。曹雪芹因此想到:济人以财,只能解燃眉,而济人以艺,可以养家糊口。于是,他在写《红楼梦》时抽出时间创作了《南鹞北鸢考工志》。他在序言里写道:“集前人之承,启后学之思,举一反三,不囿于篇章。”他希望这本风筝谱能够流传后世。

曹雪芹在《红楼梦》的第七十回,对大观园中诸人放的风筝有所描写:花样繁多,外形上有蝴蝶、鱼、福字、燕子、凤凰、螃蟹……放飞的技巧和讲究就更多,什么放晦气、带声响、绞线……林林总总,不一而足。

投稿/约稿/咨询:4008626001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中国艺术家网的立场,也不代表中国艺术家网的价值判断。

返回顶部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