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中国艺术家网 >> 文化新闻 >> 艺术教育

《柔性谋略——以弱胜强的博弈律》第四章 历史中的柔性谋略(三)

编审:www.artgov.com 来源:中国画家网 发布时间:2014年10月03日 点击数:

柔性谋略——以弱胜强的博弈律》第二章、柔道无敌的王者智慧(八)

8、刚柔兼济,成功之要
  
  前文说过,要想在博弈中取胜,就需要我们秉持柔道。但是,话又说回来,柔道只是道的一个方面,道不仅包括柔,还包括刚。这个道理,前面也说透了。这正如同一个硬币必然包括两面一样,天时包括昼夜寒暑一样,道也必然包括刚柔。
比如,一个人仅仅喜欢温和,而不喜欢萧寒,那么,这个人在夏天就可以过得很爽,但是到了冬天,他就可能会受不了。只能接受阳而不能忍受阴,这样的人,等到阴的时刻到来时,他能怎么办呢?
  所以,中医讲究体任自然。冬天来了,冻一冻,冷一冷,这对自己的身体很有好处;夏天来了,不要燥热,该出汗的时候出点汗,这对身体释放热能也很有好处。也就是说,人嘛,不仅要能受得了冷,也要禁得住热。能做到这样的人,就是健康的人。
同样,道也分柔道和刚道。使用柔道,这是事物的一个方面;运用刚道,这是事物的另一个方面。只懂用柔而不懂用刚,这就如同只喜欢冬天而不喜欢夏天而等到夏天一来就无法忍受了一样,等到需要用刚的时候他无法用刚,所以其后果往往也不怎么妙。所以,要想在激烈的博弈中占得先机,就不仅要会用柔,而且要会用刚。前文说过,商汤在平时用柔,在战时用刚。逆取,顺守,就是懂得刚柔之变,该用柔的时候把柔用到极致,该用刚的时候把刚用到最好。 
诸葛亮集•将刚》中说过“善将者,其刚不可折,其柔不可卷,故以弱胜强,以柔制刚。纯柔纯弱,其势必削;纯刚纯强,其势必亡。不柔不刚,合道之长。”一个好的将帅,应该刚烈不可屈服,柔顺而不软弱可欺,如此才能以弱小战胜强大,以温顺制服刚烈。单纯一味地柔和软弱,就会使得自己的力量被削弱;单纯一味地刚强,又会刚愎自用导致灭亡。所以不柔不刚,刚柔相济,这才是一个将帅最佳的品格。 
   正如诸葛亮主张的要不柔不刚一样,一个人立于世界想干一番事业,也需要不柔不刚,即又柔又刚,刚柔兼济,相辅相成。正如古人所说“能柔能刚,其国弥光,能弱能强,其国弥彰。纯柔纯弱,其国必削,纯刚纯强,其国比亡”。 晚清重臣曾国藩自幼性格刚强,他认为,为人治学,都离不开倔强两个字。正是凭着“刚强”之性,曾国藩才能年纪轻轻就干到侍郎(相当于副部长)的职位。但是,曾国藩傲然自立、铁骨铮铮的刚硬,却也成为其备受排挤、遭遇挫折的源头。后来,他慢慢体悟到了刚柔相济的道理。在《曾国藩家书》中他给其弟写信道:“天地之道刚柔互用,不用偏废,太柔则糜,太刚则折。刚非暴虐之谓也,强矫而已;柔非卑弱之谓也,谦退而已。趋事赴公,则当强矫;争名逐利,则当谦退;开创家业,则当强矫;守成安乐,则当谦退;出于人物应接,则当强矫;入与妻孥享受,则当谦退。”纵观曾国藩一生,他一面奋发图强,一面谦和守拙。当处于下位时,他自强不息,持刚而立;当他积功而盛、位高权重之时,他能恬淡自守,懂得进退辑让。这样,他才并最终成长为一代名臣 
所以,我们可以总结出这样一个道理:
  人不可无柔,无柔则不生;人又不可过柔,过柔则不存。
  人不可无刚,无刚则不立;人又不可过刚,过刚则不久。
  这就是说,太刚则折,太柔则糜,应刚柔兼济。正如古人云:太刚则折,太柔则卷;圣人正在刚柔之间,得道之本。
   具体来说,刚柔兼济包括以下三层意思:
  第一,柔有所设,刚有所施。
  前文讲过,柔和刚是力量的两种基本形态。所谓柔,质而言之,就是力量的蜷缩状态;所谓刚,就是力量的爆发状态。力量蜷缩起来,有力而不用,这就是柔;力量爆发出来,摧枯拉朽,这就是刚。其实,刚和柔很好理解。水滴石穿是谓柔,以砧凿石是谓刚;女人的温良贤惠是柔,男人的风风火火是刚;谦和恭谨虚心自律就是柔,骄傲自满飞扬跋扈就是刚……就如同阴和阳一样,柔和刚的内涵非常博大。如果勉强类比,柔就如同阴,刚就如同阳。
众所周知,柔有柔的好处,刚有刚的好处。有些事情需要用柔,有些事情需要用刚。用柔和用刚要因情因时因势。该用柔的时候就要用柔,该用刚的时候就要用刚。柔和刚各有各的针对对象,也各有各的使用空间。
  柔有所施,是说柔有柔的好处。我们举个例子。
  在五代十国时期,国家混乱,各路诸侯刀光剑影,争权夺利。处在这个混乱的时代,人人自威,朝不保夕。但是,有个人却能始终保持荣华,立于官场而不倒。这个人,就是冯道。有人说,冯道是个墙头草,谁当权就跟谁混,对冯道很鄙夷。我们说,人品是一回事,方法是另一回事。冯道为人不忠虽然不值得效仿,但是他的用柔技巧却是炉火纯青,值得我们研究。
在冯道的一生中,也有过不少进谏的时候,但他的进谏都非直来直去,而是巧妙迂回,非常策略,秉持柔道,因而也不会因为进谏而被皇帝怪罪。
  有一次,皇帝问臣子天下年景如何。大臣都说了一些溜须拍马、歌功颂德的话,吹嘘天平盛世、圣德普照之类。这些粉饰太平的言语虽然不错,但是,也都老生常谈,没有新意。冯道见状,就给皇帝讲了一个故事:“我当年在晋王府的时候,奉命到一个地方出差,途径要经过井陉。我早听说过井陉是很难走的地方,所以,我骑马到了那里,就非常小心,生怕被绊倒摔伤。这样,我十分安全地过了井陉。但是没想到,我过了井陉,到了平地,却大意起来,结果从马上给摔下来,差点摔死。这时,我才明白要时时小心、处处提防的道理。这件事虽小,却可以引申来比大事。方今天下五谷丰登、河清海晏,但是陛下不能认为就可以高枕无忧了。陛下仍要兢兢业业,不能放纵享乐,这才是长治久安之道啊。”
在这里,冯道不说百姓生活如何困难之类——如果如此说,就可能要触犯了龙鳞,并且会得罪诸拍马的同僚。但是,冯道又不能任由形势被说成一片大好,而是想要提醒皇帝。于是,冯道挖空心思说了这样一个故事,既让皇帝满意,又不得罪群臣,还达成了进谏皇帝的目的。冯道虽然是历史上有名的丑角,但是他生在乱世,为保身家性命,许多事情也是无奈之举。冯道在乱哄哄你方唱罢我登场的权力场上稳做高官,我们今天细读历史,发现他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其一贯秉持的“柔道”。从这则进谏中我们就可以看出,冯道为人心思灵动、柔顺之极。后来,皇帝问冯道天下百姓日子过得如何。他又趁机进谏说:“谷贵饿农,谷贱伤农,此常理也。唐朝有位叫聂夷的诗人,写了一首《伤田诗》:‘二月新卖丝,五月粜秋谷,医得眼前疮,剜却心头肉。我愿帝王心,化作光明烛,不照绮罗宴,偏照逃亡屋。’”皇帝听了,连说好诗。就这样冯道又靠柔道得了一分。 
在古代,进谏是个非常不好干的活儿。弄得不好的话,很可能就要掉了脑袋。冯道懂得以柔道来进谏,这是他的圆滑之处。
  上文书提到,柔有柔的好处,刚也有刚的好处。该需要用刚的时候,不能用刚,就会落得很惨的下场;而该到用刚的时候,能够起而刚之,这样才能保存自己。否则,一厢情愿地光想用柔,创造一个与世无争的局面,往往只会让自己被边缘化。
下面,我们来举一个例子。长平之战两年后,秦国又一次进攻赵国,想要把赵国灭掉。魏公子信陵君想去救援,但是却又无法可想。于是,信陵君结识的一个市井高参侯生为其策划了一个“窃符救赵”的计划,让信陵君击杀魏将晋鄙,偷偷调动魏国大军救援赵国。侯生的这个方法,就是霸王硬上弓的方法,也就是以刚对抗、以强抗强的路线。信陵君靠这个方法果然救了赵国。当然,这种方法过于刚强,不给自己留下后路,因而得罪了魏王,所以信
  陵君只得跑到赵国避难。但是,非此方法,无以救赵也,这也是刚之本义。
上文曾提到著名的“一飞冲天”的楚庄王。他的老爹,即楚穆王,名叫商臣。商臣初被立为太子之时,他老爸很喜欢商臣。然而,历朝历代,太子都是一份不太好干的工作。不久,商臣的老爸楚成王开始讨厌商臣,觉得他眼如黄蜂,声如豺狼,从相术上来讲,这是一个性格残忍的人,于是想废掉商臣,改立他人。历来废立太子都会惹来乱子,要有一大批跟着太子混的人倒霉,严重时会动摇国本,所以,成王虽然有了换太子的想法,却还没有立即动手,也没有对外宣扬,商臣一直被蒙在鼓里。 
然而,商臣也是一个聪明人。他从种种迹象来判断,自己已经失宠于父王。但是,又没有人直接告诉他事情的原委。处在这个关键时刻,政治上的悟性成就了商臣的前途。商臣表面上不动声色、一如既往,暗地里已经开始有所动作。他把自己的姑母请到宫中,设宴款待她。在宴会上,又故意轻侮触怒他的姑母。他的姑母是楚成王的妹妹,楚成王很喜欢她,遇到事情总是找她商量。所以,商臣就从她身上打开一个突破口。果然,这个妇人见识浅薄,在商臣的肆意寻衅之下,勃然大怒,一不留神把自己掌握的宫中内幕给说了出来:“你如此不孝,怪不得你老爹要把你给杀了另立他人。”听到这话,商臣确定自己即将被边缘化,甚至有可能从政治角斗中出局,而且还有可能“被自杀”。商臣不甘心收受就擒,于是就开始谋划造反。公元262年,商臣带领士兵冲进宫中,把他父亲给抓起来。成王喜欢吃熊掌,当时他正在等着厨子做熊掌吃。商臣把他爸爸抓起来之后,准备杀掉。他老爹说:“让我吃了熊掌再杀行吗?”听完这话,商臣说出了一句巨彪悍的话:“熊掌难熟。”然后,就催促成王上吊自杀。之后,自己接任王位,是为楚穆王。 
如果认为上面的例子是个反例,不值得我们师法,那么,笔者这里还有一个正面的例子。
  公元前548年,齐国国相崔杼把国王齐庄公杀死,把持朝廷大权,作威作福。他把负责记载历史的太史伯找来,让他杜撰历史,说齐王是害了重病死的。但是太史伯说不听,非要按照事实秉笔直书,写上“夏五月,崔杼弑君。”崔杼生气了,后果很严重,对太史伯说:“改改行不?”太史伯说:“不改。”谈判破裂,崔杼就把太史伯杀了。太史伯死后,他的弟弟太史仲顶替其位。等史书写成了,崔杼一看,还是写着自己弑君之事。崔杼不理解了,说:“你不知道你哥哥已经死了?”太史仲说:“知道。”崔杼问:“知不知道是为什么死的?”太史仲说:“知道。”崔杼说:“那你还这么干?”太史仲说:“我们史官,只怕历史不真实,并不怕被杀头。”崔杼又生气了,后果仍然很严重,太史仲也掉了脑袋。太史仲的弟弟叫太史叔。他仍然顶替哥哥的位子,仍然写上了弑君之事。听说了这事儿,崔杼眼珠瞪得溜圆,精神简直崩溃了。也不知这一家是太正直,还是大脑浸水,于是一不做二不休,接着派人把太史叔干掉。太史叔的弟弟叫太史季。按照古代兄终弟及的传统,太史季也干上了修史的工作。太史季根本没有吸取众哥哥的教训,照样写上“夏五月,崔杼弑君。”崔杼听说之后,精神彻底瘫痪了。他痛苦地简直要高呼耶稣了,不解地问:“你们一家咋这么死脑筋啊?求求你了,就不能通融一下吗?你真的不怕被我杀头?”太史季平静地说:“你杀人越多,就越显得残暴。即使我不写,难道天下的人就不写了?你可以把我杀了,但是你却改变不了历史了。”说完,引颈待戮。崔杼知道他说的在理。俗话说,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自己虽然掌握着生杀大权,却不能控制人们的思想;虽然能钳制住齐民之口,却不能改变其他国家人们的看法。于是崔杼长长叹息:“我是为了保全国家社稷而担此罪名的。”之后,竟然把太史季给放走了。
在上面的这个例子中,正因为太史季太刚了,刚到了不怕死的地步,所以,崔杼也拿他没办法;且见他说得有理,于是就把他给放了。
  综合上面的论述,柔有柔的好处,刚有刚的好处。该用柔的时候用柔,该用刚的时候用刚。刘备三请诸葛亮,这就是用柔;刘备兵吞益州,这就是用刚。所以,柔有所设,刚有所施,这个道理大家要搞清楚。
第二,柔者为本,刚者为体。柔有柔的好处,刚有刚的好处,这并非是混淆了二者的地位。事实上,从道的角度来看,柔道要胜过刚道,不能将二者等同起来。
  之所以强调以柔本,这是因为,柔是保命之首。这就如同,对于一棵大树而言,树根是最重要的,没了树根大树当时就要死掉;而树干是次重要的,虽然不如树根,但是对于大树吸收氧气、进行光合作用来说,也很必要。所以,大树离不开根,根是第一位的;大树也需要树干和枝叶,有了这些,大树才成其为树。对于人生这棵大树来说,柔就是树根,刚就为树干。人们必须保持柔道,才能生存;在保持柔道的同时,也必须运用刚道,才能有所发展。而且,大多数人,喜欢柔而厌恶刚,喜欢顺而厌恶逆。因此,柔道为本,刚道为体,这是人们进行博弈时的要诀。以柔为本,以刚为用,这样才能在保存安全的前提下渐渐发展,直到积少成多,最终达到无敌的境界。
之所以强调以刚道为体,这是因为,一味的柔,将任人宰割,因此,是不行的。战国时,六国以柔道事秦,纷纷割让土地以讨好秦国,求得安稳。当是时,六国应团结起来,同心协力,共抗强敌。如果这种刚性之法取得成功,则秦国不敢出函谷关一步。但是,六国避刚而就柔,以为割让土地就能满足秦国的野心,熟料如同抱薪救火、割肉饲狼般,最后只会败得更快、死得更惨。这也算的上是“过柔则糜”的一个例证吧。 
此外,一味用柔,把“柔”当作一种投机的手段,有的时候这种“柔”术不仅不能成功,反到会因为毫无骨气可言而犯众怒,最终反害了自己。
  我们来看看历史上著名的变色龙的故事。
  东晋时期,有个在淝水之战中立过大功的将军,叫刘牢之。他是国舅王恭手下的将领,曾为王恭出过不少力气,打过不少胜仗。然而,在东晋,人们主要以门阀来品评功业。就是说,不管一个人是否能干,只看他的出身高低。出身名门,就得大家尊敬;出身低微,功劳再大,也不怎么被人们看得起。当时,刘牢之出身不高,虽然为王恭立了不少功劳,王恭却也并不怎么厚待他。所以,刘牢之非常不满。
 后来,王恭和一个叫司马元显的大臣产生了矛盾,双方皆欲致对方于死地。司马元显探知刘牢之和王恭平时有隙,就暗中出钱收买刘牢之,答应打到王恭之后,让刘牢之取代王恭的职位。在厚利的引诱下,再加上平时就受王恭的气,所以刘牢之就和司马元显联合起来,共同倒王。最后王恭兵败身死。
  刘牢之跟上司马元显之后,真是春风得意马蹄疾。可惜好景不长,老板司马元显又跟一个地方豪强恒玄发生了冲突。两人又摆开架势准备大干一场。两个黑社会老大火拼,小弟刘牢之的力量就非常重要了。刘牢之投靠谁,谁就能在最终的较量中胜出。这同当年刘邦项羽争天下时都要想方设法笼络韩信是一样一样的。
在此关键时刻,到底恒玄棋高一着,他派人去劝降刘牢之,暗中挖司马元显的墙角。恒玄派出去的人,就是刘牢之的远房舅舅何穆之。何穆之虽说是舅舅,但对这么个手握大权的远房外甥,倒也不敢托大。他劝刘牢之说,自古以来功劳太大者,都要遭殃的。你如果帮着司马元显打败了恒玄,就会为朝廷立下大功。可是司马元显为人心胸狭窄,不能容人。你立了大功,他不仅不会给你什么好处,可能还会嫉妒并杀害你。自古以来,鸟尽弓藏的事情太多了。因此,对刘牢之来说,“战败则倾宗,战胜则覆族”。所以,最好的办法,就是和恒玄联合起来。两个穷哥们一起吃大户,然后分割他的财产,瓜分了他的权势,这才是出头之道。

刘牢之听完之后,仔细分析了一下,觉得舅舅的话很有道理,于是就暗中勾结恒玄,两人通力合作,最终吃掉了司马元显。然而,权势这个东西,自古以来只能独享而不能平分。恒玄打败了司马元显,取代了他在朝中的大佬地位,就想登基自己做皇帝。恒玄篡位的想法而是由来已久了。但是,恒玄很忌惮刘牢之的力量,生怕刘牢之碍手碍脚,就准备削掉刘牢之的兵权。这就注定了,两人的蜜月期已经过去,冰川季即将到来。
其实,刘牢之早就提防着这一招。他暗中打定主意和恒玄一拼到底。谁知,他手下的将领们对刘牢之朝三暮四三腥六臭的作风早都看不过眼了。这一方面是因为,刘牢之自己变得太快,手下将领好不容易和友军将领混熟了,没多久,就会兵戎相见,这个弯儿转得也太大了,让手下受不了;另外,刘牢之对人如此善变,也让手下将领不寒而栗。所以,刘牢之手下的大将刘袭对刘牢之说:“您以前跟着王恭,后来就反王恭;接着跟着司马元显,然后又反了司马元显;眼下您跟着恒玄,现在又打算倒戈,您这样变化多端,将来可怎么立足呢?”
 
说完,刘袭转身而去。或许是刘袭说得话引起了众人的共鸣,或许是大家都看破了刘牢之的为人,不久,刘牢之的手下纷纷离去。刘牢之看到自己多年经营的势力顷刻间土崩瓦解,再一想恒玄阴狠毒辣的手段,自己也感觉前途渺茫,无奈之下,狠一狠心,咬牙自尽。在这个历史中,刘牢之为人柔到一点刚骨也没有,达到令人不齿的地步,简直就是一个见风使舵上文提到,刚为体,就是说柔必须要有刚为佐。什么是佐?佐就是辅佐、帮助的意思。在确立的柔为本之后,就需要找到柔的干,这个干就是刚。刚是力量的发作,力量总呈一潭死水是不行的,必须要有流动。这个流动,就是刚。纵观历史上那些圣王名将,他们之所以能杀出重围,创立一番不朽事功,这是因为他们身上秉承着天地之间的刚毅之气。在成大事者的眼中,任何委屈都不能够摧毁其雄心,相反却能激发其拼搏的欲望和搏杀的意志。这种气魄势不可挡,当者必摧。靠着这种顽强不屈的意志,靠着坚不可摧的信念,这些人才能于困难挫折中百折不挠,于嘲笑和冷眼中奋然崛起。
 下面,我们来看一个由柔而刚的案例。
  东晋时期,明帝司马绍即位后,大臣王敦掌握大权,朝廷上下爪牙遍布,力量很大,因此想谋反自立。王敦想当皇帝已经不是一天两天了,暗自在朝廷中经营了好久,司马绍很担心自己被王敦废掉,所以只得谨慎小心,以柔道待之。
  但显然,王敦羽翼已成,朝廷几乎就要被掏空了,如果公开较量,司马绍未必有把握取胜。所以,司马绍值得耐心等待,守柔以对,先求对手不把自己掀翻在地。
后来,司马绍总算等来了一个好时机。原来,从王敦的封地传来一个消息:王敦病于武昌。本来这个消息不知真假,但是,司马绍见状心生一计。第二天早朝,司马绍向众大臣宣布:王敦大将军得病已死。听到这个消息,王敦的那些亲信、党羽群龙无首般不知所措。司马绍暗中安排人弹劾王敦,批评他大权独揽、专擅朝政目无皇帝。王敦的那些党羽见状,为求自保,也为了表明心迹,纷纷反戈一击,把王敦批了个体无完肤。这样,王敦的名声一下子就被搞臭了。同时,司马绍不动声色地派人前往武昌慰问王敦,为的是稳住他,接着,暗中调动兵马,准备好应对之策。
刚开始,王敦并不了解情况,后来,从南京传来消息,昔日众多部下已经投靠皇帝,纷纷对其口诛笔伐,并要对其鞭尸。王敦这才知道有人从中捣鬼,自己中了人家的计。匆忙之下,仓促起兵。但是司马绍早就做好了准备,结果王敦败亡,东晋王朝转危为安了。
 
    在这个案例中,司马绍开初坚守柔弱,后来逮到机会,由柔转刚。司马绍喜欢用柔吗?非也。事实上,人们都喜欢别人以柔对自己,喜欢自己以刚对别人。王敦也是如此。司马绍处于弱势,以柔对王敦,所以王敦不会下手收拾他;如果用刚对王敦,可能早就激化了双方的矛盾。如此一来,司马绍可能早就一命归西了。因此,柔是刚的根本。只有坚持用柔,才能有用刚的机会。王敦力量太强,正犯了“强梁不得其死”的忌讳。他以刚对待司马绍,结果自己丢掉了性命。
 
由此可见,以柔为本,以刚为体,把柔摆在第一位,始终坚守柔道;把刚摆在第二位,必要时方行刚道,这才是刚柔兼济的大道理。
 
 
第三,刚柔交合,随机应变。在历史上,那些真正有作为的人,都是那些能刚亦能柔,善刚亦善柔,该刚则刚,该柔则柔,伸缩有度,收发自如的人。
  根据史书记载,蔺相如就是这样一个懂得刚柔之道的人。我们举个大家都耳熟能详的故事,来分析一下他的刚柔之道。
  在秦国统一之前,齐国、楚国、赵国都是能和秦国相抗衡的大国。但是,自从齐国被燕国名将乐毅攻破首都临淄之后,其实力和威望就开始下降,并一蹶不振;楚国被秦国名将白起攻破都城郢都之后,被迫迁都,也开始走下坡路。唯有赵国,因为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厉行改革,因此军事力量一直很强。虽然遭遇了长平之战,但是由于有一大批文臣武将支撑,所以秦国一直无法占得便宜。其中,廉颇和蔺相如就是赵国依赖抗秦的文臣武将中的佼佼者。蔺相如是历史上有名的人物,其人尤擅“刚柔之道”。大家都读过历史,知道司马迁很看重蔺相如的文才和廉颇的武道,在《史记》中专门为两人立了《廉颇蔺相如列传》。蔺相如的刚柔之道,《史记》里记载得很清楚。现在,我们举出《史记》中载的完璧归赵和负荆请罪的故事,来分析以下蔺相如的刚柔之道。
  
在完璧归赵故事中,蔺相如带着和氏璧见到秦王。秦王很是喜欢,就传给宫女、妃子看,众女也很喜欢。蔺相如见秦王不提以秦城换玉璧之事,知道他想空手套白狼,就假称玉璧有瑕,然后把玉璧抱在怀里,怒斥秦王说:“大王要得到这块玉璧,派人向赵王索要,赵国群臣都认为秦国贪得无厌,不讲信义,只仗着自己强大,就想靠几句空话骗取赵国玉璧,所以大家都反对给您送玉璧来。我认为,普通百姓交往还得讲究信义呢,更何况大王您是一国之君?况且为了区区一璧而伤了两国和气,我觉得也不值得。赵王听了我的话,才沐浴更衣,派我到秦国来。可是我到了这里,把玉璧献给大王,您却傲慢无礼,态度随便。把美女交给宫女传看,这是侮辱赵国;绝口不提交割城池,这是没有诚意。所以,我把玉璧要回来。现在,玉璧就在我手里,大王您如果要强迫我,那我就让我的头颅和玉璧一起撞碎在这柱子上。”说完,怒气不止,斜着眼睛瞪着秦王。
 
俗话说,兔子急了都能咬人。秦王见蔺相如怒气冲冠,生怕他一怒之下果真把玉璧摔碎了,忙假装答应割让城池,并答应戒斋五日,迎取和氏璧。蔺相如见秦王并非真心实意,就偷偷派人把和氏璧送归赵国,并再次怒斥秦王说:“秦国自穆公以来,已经历二十几位国君,从来没听说过哪位国君讲过信义。我怕受您的骗,所以派人把和氏璧送回去了。”并毫不害怕地说:“如今,我欺骗了大王,请大王治我的罪吧。”秦王听了之后,知道自己被蔺相如耍了,勃然大怒,要把蔺相如给烹了。但是又觉得对蔺相如这样不怕死的人,杀了他也没什么好处,反而让自己留下骂名,于是就把蔺相如给放了。
 
蔺相如两次发怒,换来了完璧归赵,并安全返回赵国,这都得益于他“刚道”运用得好。后来,在渑池会上,秦王戏弄赵王,让赵王为他鼓瑟。蔺相如见“心上人”赵王被人家秦王欺负了,很生气,就冲上前去,让秦王给赵王击缶。秦王大怒,身边的卫士想抓住蔺相如杀了,蔺相如大声呵斥卫兵,并赤裸裸威胁秦王说:“大王的军队虽多,到这里却用不上。你我身在五步之内,我可以用血以溅大王。”那意思是,咱俩之间就五步距离,小心我跟你玩命。秦王无奈,被迫就范。蔺相如为赵国挽回了颜面。在这个故事里,蔺相如秉持的仍然是“刚道”。
 
在完璧归赵和渑池之会这两个重大事件中,蔺相如表现出的刚不可犯的凛然气魄使得赵王大为赞赏。为酬蔺相如之功,将其封为上卿,官位居于廉颇之上。但廉颇是赵国老将,为赵国出生入死立下大功。他见蔺相如一个文弱书生,凭着嘴皮子功夫就忝居高位,就非常不忿,放出风声要找蔺相如的茬儿。这个时候,蔺相如的“柔道”功夫就显露出来。蔺相如以柔克刚,自行退让,平时托病不上朝,外出相遇后就引车避匿。有人问蔺相如,说是否怕廉颇。蔺相如说,秦王是最厉害的吧,我照样灭他小样的。廉颇比秦王还厉害吗?蔺相如这话的意思是,我有刚道,足够用来对付秦王;秦王比廉颇强,所以,理论上我足以以刚对刚,对付廉颇。但是,蔺相如接着说:强秦之所以不敢攻打赵国,是因为有我蔺相如和廉颇在。我们两个人斗起来,只能算是零和博弈,自己拆掉自己的肋骨,反而让敌人秦国高兴。所以,我不以刚对刚,不是我不能刚,也不是我不敢刚,而是我不愿刚。最后,这种蔺相如“不为己争而国争”的胸襟打动了廉颇,廉颇负荆请罪,也用柔以对,蔺相如亲手导演了一幕“将相和”。蔺相如和廉颇两人携手安赵,使强大如秦国一时间也无能为也。
   从以上的两个故事中,我们看到,蔺相如的刚柔之道,已臻收发自如之地、随机应变之度,确实高人一筹的。所以,蔺相如的故事千百年来流传下来,就是因为后人从中读懂了他刚柔并济的大智慧,想从其中参透刚柔之道的奥妙。
 
相传,真正的好钢,是一种能够做成“绕指柔”的钢。这样钢能够锻造成宝剑,武林高手把这种剑绕在腰际或者手臂上,藏于无形。一旦交手,这种剑比刀、叉、棍、戟都要厉害。蔺相如的这种刚,能刚到生柔的境界;蔺相如的柔,能柔到成刚的地步,这或许就是司马迁高度评价他的原因吧。
 
当然,刚柔相济不仅用于人和人之间,也可以用在国与国之间,用在天下大事之上。在我国古代,北方有一个少数民族叫匈奴。这个民族逐草而居,擅长骠骑,战斗力很强,经常袭扰中原,所以历代帝王都很头疼。为了巩固自己的政权,便出现了刚柔两种方法交错使用的情况。刚的方法就是武力讨伐,比如汉武帝时派霍去病进征匈奴,或者是用武力防御的方法,比如秦始皇时期筑长城以保江山。柔的方法,就是用和亲的方法笼络匈奴,比如历史上有名的王昭君,她就是帝王用来保住江山的筹码,或用收买的方法,比如在边境开边市、结好匈奴。汉朝在对待匈奴问题上,正因为能够做到刚柔兼济,随机应变,所以才能遏制匈奴之害。
小结:要想在博弈中做到不争而争,表面不争而实质善争,就必须懂得柔道。柔道可以保生存,柔道可以求发展,柔道可以成霸权。所以,秉持柔道,这是在社会竞争中取胜的最高智慧。当然,强调柔不等于抛弃刚。事实上,刚柔兼备才能确保成功。所以,在秉持柔道之时,也要懂得运用刚道。平时用柔道以自守,变时以刚道而全身,这样,才能在激烈的社会博弈中进退自如。当年,张良为刘邦策划,大多遵循柔者之道;等到刘项和谈成功,张良偏偏要刘邦追而歼灭之,这就是刚道的发作。刘邦正是听从了张良的建议,抓住了这个机会,最后一举打败了项羽,建立了汉室四百年江山。总之,刚柔兼济是社会成功之道。在行刚柔时,要始终记住柔为本,刚为体的道理,把柔摆在第一位。其实,柔和刚,就如同阴和阳。刚柔同一体,二者相包含,随机相幻化,对立又统一。明白了这些道理,则自然能达到曹操同刘备青梅煮酒时所说的那个境界:“龙能大能小,能升能隐。大则兴云吐雾,小则隐介藏形,升则飞腾于宇宙之间,隐则潜伏于波涛之内。”能大能小,能刚能柔,龙之为物,可比世之英雄也。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尾页 转到

投稿/约稿/咨询:4008626001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中国艺术家网的立场,也不代表中国艺术家网的价值判断。

返回顶部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