芭蕾舞剧《追寻香格里拉》
“万泉河水,清又清,我编斗笠送红军……”
一曲悠扬的《万泉河水清又清》,一片海南岛的椰林白沙,一群身着军装、足尖点地、翩翩起舞的女舞者……1964年首演的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将“芭蕾”这一抹高雅的底色留在了中国观众的心中。
今年,作为新中国的芭蕾经典,《红色娘子军》迎来了首演50周年纪念。为了展示其在半个世纪里的华彩绽放,中央芭蕾舞团从1月开始,在全国拉开了“50年50场”纪念巡演。5月28、29日,《红色娘子军》的步履将行至重庆大剧院。
当我们再度回首那美丽的芭蕾记忆时,不难发现,在半个世纪的变迁中,以《红色娘子军》为代表的中国芭蕾早已由欧洲宫廷的贵族艺术,幻化为中国黄土地上滋养出的舞蹈之花。
当芭蕾与中国相遇
恰似一朵融合了多种舞蹈文化的花儿
“当芭蕾来到中国黄土地的那一刻起,就注定它会脱下贵族的盛装。”
5月6日,中央芭蕾舞团原团长、国家一级演员赵汝蘅来渝举办讲座时对记者说。
1961年进入中央芭蕾舞团的赵汝蘅,主演过《天鹅湖》、《吉赛尔》、《红色娘子军》等舞剧,见证了半个多世纪的新中国芭蕾史。在她眼中,中国芭蕾恰似一朵融合了多种舞蹈文化的花儿。
在赵汝蘅初遇芭蕾的年代,物质条件十分匮乏,中央芭蕾舞团的演员们到基层演出,曾在砂石地面上跳芭蕾。这和人们印象中芭蕾舞者身穿白舞裙、脚蹬缎带舞鞋,在舞台上翩翩起舞的优雅形象大相径庭。
是因为“洋”芭蕾到了中国,就变“土”了吗?不!赵汝蘅告诉记者,芭蕾的本义就是舞蹈,没有人规定它必须是“洋气”的。
“芭蕾诞生于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兴盛在17世纪的法国,今天我们看到的芭蕾,其手位、脚位,以及优雅的形式感,是法国宫廷的创造。”赵汝蘅说,芭蕾是法语Ballet的音译,原意是“跳”或者“跳舞”。在它的发源地意大利,芭蕾还曾是一种广场舞,十分接地气。
《诗经·大序》有云:“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之叹之;嗟叹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中华民族的舞蹈文化源远流长,记录其发展轨迹的文物图像和文字连绵不断。因此,当两种历史悠远的舞蹈不期而遇时,“中国人的故事,也可以用芭蕾来讲述。”赵汝蘅认为。
2010年,中央芭蕾舞团推出了现代芭蕾《天黑请闭眼》,以黑白二色的极简服装和舞美设计、素面朝天的赤脚舞者、韵律紧凑的音乐让人眼前一亮。赵汝蘅说,这部作品将芭蕾优雅的动作和现代舞的张扬个性相融合,是年轻人探索的“现代舞范儿的芭蕾”。
这样的探索并非孤例。
《大红灯笼高高挂》、《梁祝》、《黄河》……当赵汝蘅将自己参与编创和排演的一系列民族题材芭蕾舞剧,形容为“中国题材,芭蕾语言”时,她说,芭蕾舞在中国一路走来,早已与民族舞、古典舞、现代舞水乳交融。在中国芭蕾里,能看到民族舞的行云流水;在古典舞里,也能看到芭蕾舞特有的绷脚背动作。
在赵汝蘅看来,芭蕾这颗舞蹈种子在新中国半个多世纪的发展,还只是一小步。“今后,芭蕾的编创将成为一个新的亮点。好的作品,将是我们奉献给芭蕾艺术和观众最好的果实。”
当芭蕾与重庆相遇
在“不可思议的和谐”中诠释重庆性格
“芭蕾看似优雅,但跳好它需要强韧的力量和意志,有点像重庆人性格里的犟。我想把这种东西表达出来,所以编创了《追寻香格里拉》。”
日前,重庆芭蕾舞团团长刘军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这部广受好评的重庆芭蕾“开山之作”并不只是一个藏地传奇,而是一种对芭蕾、对重庆性格的别样诠释。
在《追寻香格里拉》中,舞台背景上会浮现出藏文、莲花;女声吟唱着藏语歌曲,身穿藏族服饰的舞者挥舞着长袖,用芭蕾的脚尖动作跳着地道的西藏热巴鼓舞……
藏族舞与芭蕾舞两种截然不同的舞蹈,是如何融为一体的呢?
刘军告诉记者,藏族舞的基本动作是下旋,风格粗犷;而芭蕾舞要求舞者提气,直立上身,风格典雅。此前从未有人尝试过将它们合二为一,而刘军却决定迎难而上。
她运用自己编排芭蕾舞剧《二泉映月》、《白蛇传》和杂技芭蕾《天鹅湖》的经验,将现代舞作为载体,保留芭蕾的脚尖动作,再引入藏族舞的热巴鼓舞等元素。为了跳得地道,重庆芭蕾舞团还特意从中央民族大学请来藏族舞老师,教授原汁原味的热巴鼓舞。
就这样,藏族舞和芭蕾在《追寻香格里拉》中完美结合,让芭蕾焕发出了强劲的美感。对此,上海戏剧学院舞蹈学院院长陈家年称之为“不可思议的和谐”。在这种和谐中,隐含的是一股子不服输、不畏难、追寻生命意志的“狠”劲儿。
“有人统计过,一个芭蕾舞者每天练功、跳舞消耗的热量,和一个炼钢工人在车间里消耗的热量同样多。”刘军说,芭蕾有多优雅,其背后就有多艰苦。
芭蕾的足尖舞看上去轻盈美丽,但它对舞者的重心却有着极为严格的要求。为了舞台上的平衡与美观,芭蕾舞者所做的每个动作,都应该有“瑞士钟表一样的精确度”。为此,她们必须保持长时间、高强度的基础训练,并且要严格控制饮食。“要是怕苦怕难,对自己不够狠,怎么能做到?”
在刘军看来,支撑芭蕾舞者们的是对芭蕾艺术的全心热爱,是即使在砖石地上也要继续跳下去的热情,更是迎难而上的韧劲。“重庆芭蕾舞团2012年才成立,虽然年轻,但我们会凭着重庆人特有的闯劲,演绎出更多的芭蕾原创作品。”
在“不可思议的和谐”中诠释重庆性格
“芭蕾看似优雅,但跳好它需要强韧的力量和意志,有点像重庆人性格里的犟。我想把这种东西表达出来,所以编创了《追寻香格里拉》。”
日前,重庆芭蕾舞团团长刘军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这部广受好评的重庆芭蕾“开山之作”并不只是一个藏地传奇,而是一种对芭蕾、对重庆性格的别样诠释。
在《追寻香格里拉》中,舞台背景上会浮现出藏文、莲花;女声吟唱着藏语歌曲,身穿藏族服饰的舞者挥舞着长袖,用芭蕾的脚尖动作跳着地道的西藏热巴鼓舞……
藏族舞与芭蕾舞两种截然不同的舞蹈,是如何融为一体的呢?
刘军告诉记者,藏族舞的基本动作是下旋,风格粗犷;而芭蕾舞要求舞者提气,直立上身,风格典雅。此前从未有人尝试过将它们合二为一,而刘军却决定迎难而上。
她运用自己编排芭蕾舞剧《二泉映月》、《白蛇传》和杂技芭蕾《天鹅湖》的经验,将现代舞作为载体,保留芭蕾的脚尖动作,再引入藏族舞的热巴鼓舞等元素。为了跳得地道,重庆芭蕾舞团还特意从中央民族大学请来藏族舞老师,教授原汁原味的热巴鼓舞。
就这样,藏族舞和芭蕾在《追寻香格里拉》中完美结合,让芭蕾焕发出了强劲的美感。对此,上海戏剧学院舞蹈学院院长陈家年称之为“不可思议的和谐”。在这种和谐中,隐含的是一股子不服输、不畏难、追寻生命意志的“狠”劲儿。
“有人统计过,一个芭蕾舞者每天练功、跳舞消耗的热量,和一个炼钢工人在车间里消耗的热量同样多。”刘军说,芭蕾有多优雅,其背后就有多艰苦。
芭蕾的足尖舞看上去轻盈美丽,但它对舞者的重心却有着极为严格的要求。为了舞台上的平衡与美观,芭蕾舞者所做的每个动作,都应该有“瑞士钟表一样的精确度”。为此,她们必须保持长时间、高强度的基础训练,并且要严格控制饮食。“要是怕苦怕难,对自己不够狠,怎么能做到?”
在刘军看来,支撑芭蕾舞者们的是对芭蕾艺术的全心热爱,是即使在砖石地上也要继续跳下去的热情,更是迎难而上的韧劲。“重庆芭蕾舞团2012年才成立,虽然年轻,但我们会凭着重庆人特有的闯劲,演绎出更多的芭蕾原创作品。”
当芭蕾与时代相遇
将为人们的精神世界带来更多滋养
“没想到和我一样喜欢看芭蕾舞的人这么多,以前一直认为自己挺小众的。”
57岁的张琴是一位中学退休教师。前不久,她到国泰艺术中心看《追寻香格里拉》时,吃惊地发现当天竟然“人都坐满了”。
“印象中,身边的朋友喜欢川剧、京剧的更多一些。”张琴坦言,芭蕾舞给人的印象是阳春白雪,似乎有点曲高和寡,在重庆的演出也不算多。而现在,她发现了继续热爱芭蕾的动力。“《红色娘子军》也要来了,以后我们肯定还会看到更多的芭蕾演出。”
张琴的愿望在刘军那里得到了证实。刘军告诉记者,在政府的支持下,今年年底,重庆芭蕾舞团将搬迁至南岸区,届时将开展芭蕾舞“周周演”,并面向社会办学。“重庆的观众会慢慢地发现,芭蕾触手可及,并不是艺术的"奢侈品"。”
到底是什么促成了芭蕾在重庆如此受热捧?
西南大学文学院院长王本朝认为,其深层次原因是高雅艺术的“文化回流”—即人们在物质条件得到一定的满足后,开始追求精神享受,而高雅艺术因其丰富的人文内涵,满足了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所以成为大众青睐的对象。
“这种"文化回流"不仅限于芭蕾,也不仅限于重庆。”王本朝说,改革开放以来,吃穿住行等温饱问题已基本解决,“肚子饱了,就要追求心灵的满足。”此刻,艺术成为人们心灵的慰藉。
对这种观点,北碚区文化馆馆长董进波也深有同感。他举例说,过去,博物馆、文化馆里多是成年人,而现在,越来越多的青年人甚至孩子出现在画展、音乐会和戏剧演出现场。这说明大众开始重视艺术熏陶,并把它当做教育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我相信,随着社会的进一步发展,今后人们在高雅艺术等精神方面的需求与支出会继续增加。”王本朝表示,在国家振兴文化产业,促进文化大繁荣的社会背景下,芭蕾舞这样的高雅艺术将成为引领城市文化氛围的重要力量,为人们的精神世界带来更多的滋养。
纵横
如何欣赏芭蕾之美
中央芭蕾舞团总排练者、国家一级演员徐刚将芭蕾誉为“流动的雕塑”,他说,芭蕾表达着人体的线条美、动作美和协调美。而中央芭蕾舞团原团长赵汝蘅告诉记者,芭蕾舞者的表演有着严格的标准和成套的程式,了解这些标准,可以更为充分地体会到芭蕾之美。
首先,要看舞者的“开”、“绷”、“直”是否到位。即:舞者的腿部要保持向外打“开”,脚腕也要转“开”;当舞者伸出脚和立足尖的时候,脚背要紧“绷”;舞者的双腿要尽可能地伸“直”,上身也要时刻保持挺拔和舒展。
其次,要看芭蕾女舞者的足尖舞是否漂亮。优秀的足尖舞者可以让脚和足尖鞋合二为一,行走、跳跃、旋转灵活自如。而当芭蕾舞者跳跃时,可以欣赏她们在空中的舞姿和“滞空”感,以及轻盈稳定的落地。而男女演员的双人舞能够展现他们之间默契的配合,其中的托举、推移、旋转等动作,也能表达女舞者的轻灵美丽。
总之,芭蕾舞剧往往包括了舞蹈、音乐、美术、多媒体等多种艺术门类,并且有着一定的情节性。在观赏芭蕾舞剧之前,不妨先了解舞剧的基本情节,欣赏起来会更为愉悦。
将为人们的精神世界带来更多滋养
“没想到和我一样喜欢看芭蕾舞的人这么多,以前一直认为自己挺小众的。”
57岁的张琴是一位中学退休教师。前不久,她到国泰艺术中心看《追寻香格里拉》时,吃惊地发现当天竟然“人都坐满了”。
“印象中,身边的朋友喜欢川剧、京剧的更多一些。”张琴坦言,芭蕾舞给人的印象是阳春白雪,似乎有点曲高和寡,在重庆的演出也不算多。而现在,她发现了继续热爱芭蕾的动力。“《红色娘子军》也要来了,以后我们肯定还会看到更多的芭蕾演出。”
张琴的愿望在刘军那里得到了证实。刘军告诉记者,在政府的支持下,今年年底,重庆芭蕾舞团将搬迁至南岸区,届时将开展芭蕾舞“周周演”,并面向社会办学。“重庆的观众会慢慢地发现,芭蕾触手可及,并不是艺术的"奢侈品"。”
到底是什么促成了芭蕾在重庆如此受热捧?
西南大学文学院院长王本朝认为,其深层次原因是高雅艺术的“文化回流”—即人们在物质条件得到一定的满足后,开始追求精神享受,而高雅艺术因其丰富的人文内涵,满足了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所以成为大众青睐的对象。
“这种"文化回流"不仅限于芭蕾,也不仅限于重庆。”王本朝说,改革开放以来,吃穿住行等温饱问题已基本解决,“肚子饱了,就要追求心灵的满足。”此刻,艺术成为人们心灵的慰藉。
对这种观点,北碚区文化馆馆长董进波也深有同感。他举例说,过去,博物馆、文化馆里多是成年人,而现在,越来越多的青年人甚至孩子出现在画展、音乐会和戏剧演出现场。这说明大众开始重视艺术熏陶,并把它当做教育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我相信,随着社会的进一步发展,今后人们在高雅艺术等精神方面的需求与支出会继续增加。”王本朝表示,在国家振兴文化产业,促进文化大繁荣的社会背景下,芭蕾舞这样的高雅艺术将成为引领城市文化氛围的重要力量,为人们的精神世界带来更多的滋养。
纵横
如何欣赏芭蕾之美
中央芭蕾舞团总排练者、国家一级演员徐刚将芭蕾誉为“流动的雕塑”,他说,芭蕾表达着人体的线条美、动作美和协调美。而中央芭蕾舞团原团长赵汝蘅告诉记者,芭蕾舞者的表演有着严格的标准和成套的程式,了解这些标准,可以更为充分地体会到芭蕾之美。
首先,要看舞者的“开”、“绷”、“直”是否到位。即:舞者的腿部要保持向外打“开”,脚腕也要转“开”;当舞者伸出脚和立足尖的时候,脚背要紧“绷”;舞者的双腿要尽可能地伸“直”,上身也要时刻保持挺拔和舒展。
其次,要看芭蕾女舞者的足尖舞是否漂亮。优秀的足尖舞者可以让脚和足尖鞋合二为一,行走、跳跃、旋转灵活自如。而当芭蕾舞者跳跃时,可以欣赏她们在空中的舞姿和“滞空”感,以及轻盈稳定的落地。而男女演员的双人舞能够展现他们之间默契的配合,其中的托举、推移、旋转等动作,也能表达女舞者的轻灵美丽。
总之,芭蕾舞剧往往包括了舞蹈、音乐、美术、多媒体等多种艺术门类,并且有着一定的情节性。在观赏芭蕾舞剧之前,不妨先了解舞剧的基本情节,欣赏起来会更为愉悦。